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医德医风医道和中医药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院行风办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梳理并提炼中医药传统文化中的医德医风医道的思想精髓格言警句整理阐发,这些内容与时俱进地诠释其现实作用和当代价值,有效供给医疗卫生行业思想教育内容,启迪我院医务工作者形成更高层次的精神价值追求,提升我院全院干部职工人员素质、推进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下面是《医德医风教育专栏》第七期。
医德篇: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
【原文】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1]川也。
【简介】选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序》。
【注解】
[1]大经:常道、常规之义。
【语译】养性,需要不断修炼本性而至良善,当本性自然向善的时候,即使不修炼,无论到哪里没有不顺利的。本性自然向善,内外百病都不会发生,各种祸乱灾害也不会无缘由地发作,这是“养性”的大原则。
【阐释】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养生重在养性,养性必须以养德为要,此乃为人之道,为医更应如此。
今天流行的“养生”观念,在古代更多地被称为“养性”。“养性”的内涵比“养生”更加丰富。这是由于在古代哲学观念中,“性”作为“天性”,是天人相通的桥梁和关键。“性”是人的根本,即“本性”,既表现为“心性”,体现道德的维度;又表现为“生性”,是“生之质”,体现生命的维度。因而人的“德性”,是把生命意义和道德品性联系在一起的,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在人的生命历程中,人的本性在时时刻刻和方方面面都产生着内在的、深刻的、持久的影响。因而“性”更是“禀性”“习性”。古人大多接受孟子的主张,认为人性是善的。但人的善性会被放逐,会被蒙蔽,会迷失,因而就要通过善行的修养,逐渐找回人的善性,这就需要“习以成性"。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养生”既要“养形”,又要“养心”,通过“习以成性”让本性良善,自然就能实现延年益寿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