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医德医风医道和中医药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院行风办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梳理并提炼中医药传统文化中的医德医风医道的思想精髓格言警句整理阐发,这些内容与时俱进地诠释其现实作用和当代价值,有效供给医疗卫生行业思想教育内容,启迪我院医务工作者形成更高层次的精神价值追求,提升我院全院干部职工人员素质、推进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下面是《医德医风教育专栏》第十五期。
医德篇: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
【原文】
医,仁术[1]也。仁人君子,必笃[2]于情[3]。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古人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诚以得其欢心。则问者不觉烦,病者不觉厌,庶可详求本末,而治无误也。
【简介】
选自喻昌《医门法律·明问病之法》。喻昌(1585-1664),字嘉言,号西昌老人,是明清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门法律》是喻昌所撰的综合性医书。《中医大辞典》称该书“结合临床病症,正面阐述辨证论治的法则(即所谓‘法’),并明确指出一般医生在辨证治疗上易犯之错误,提示禁例(即所谓‘律’),故以‘法律’命名”。
【注解】
[1]仁术:仁义之术。仁是中国古代道德思想的核心范畴,本义是人与人作为同类相处的原则和理想。仁统摄了孝、悌、忠、信、义等德目。
[2]笃:专注、忠诚的意思。
[3]情:情志的意思。此处体现出情感与病情的交织。
【语译】
医学是仁爱之术。医家作为仁人君子,必当专注于人情。专注于人情,感同身受,则对待病人如同对待自己一般。以此为前提,询问病人的病苦,自然不会有疏漏
之处。古人问诊,关闭门窗创造安静环境,心系病人,详细询问病情,顺从病人的心意,以真诚博取病人的欢心。如此,则问诊者和病人都不会觉得厌烦,从而能够详细地了解病情的本末,令医治不会出现错误。
【阐释】
这段文字说明医乃仁术,而将仁爱之心落到实处的关键,在于重视人情,如此才能推己及人。
人是具有情感的,患病之人的病情与情绪交织起来,尤其复杂和敏感。喻昌认为,医者问诊时应当重视病人之情。医者与患者都是人,换位思考,感同身受,才能真切体会患者的病苦与焦虑。问诊既是对病人病情的获取,也是对病人心结的开解。《灵枢·师传》说“人之情,莫不恶死而喜生”,人之常情就是这样,所以医者要因循人之常情,既要如实告知病人的病情,也要给予信心和希望,引导病人配合,开解病人的苦恼。但是,医者也要注意不能曲意迎合病人的情绪,问非所问,更不能被病人或者陪同亲友干扰误导。所以医者应当注意“明以律己,诚以动人”,严守原则,以真诚打动病人,如此才能够与病人一起力挽狂澜,战胜病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