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医德医风医道和中医药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院行风办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梳理并提炼中医药传统文化中的医德医风医道的思想精髓格言警句整理阐发,这些内容与时俱进地诠释其现实作用和当代价值,有效供给医疗卫生行业思想教育内容,启迪我院医务工作者形成更高层次的精神价值追求,提升我院全院干部职工人员素质、推进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下面是《医德医风教育专栏》第十六期。
医德篇:仁即天之理、生之原,通物我于无间也
【原文】
医何以仁术称?仁即天之理[1]、生之原,通物我于无间也。医以活人为心。视人之病,犹己之病,凡有求治,当不啻[2]救焚拯溺[3],风雨寒暑勿避,远近晨夜勿拘,贵贱贫富、好恶亲疏勿问,即其病不可治,亦须竭心力,以图万一之可生。是则此心便可彻天地,统万物,大公无我而几于圣[4]矣。不如是,安得谓之医而以仁术称?
【简介】
选自裴一中《裴子言医》卷一。裴一中(生卒年不详),字兆期,号复庵,浙江海宁人,明清之际的医学家。《裴子言医》是一部医话,他有感于当时“唯是医教衰,而医日流于弊”而撰就此书,将他的医学心得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
【注解】
[1]天之理:即“天理”,宋明理学认为,天理是宇宙间的普遍法则,同时也是人的伦理原则的依据。
[2]不啻(chi):不只是,无异于。
[3]救焚拯溺:出自《论衡·自纪》,意思是救人于水火之中,形容紧急救助陷于困境中的人。
[4]圣:儒家所推崇的最高道德境界与理想人格。
【语译】
医学为什么被称为仁术?仁就是天理,就是众生的本原。仁是能够感通物我、使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德性。医者以救人活命为心愿,看待病人的病情如同自己罹患一般。凡是有病人求治,应当努力救治,无异于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不要回避风雨寒暑,不要顾虑远近晨夜,不要在意贵贱贫富、情感喜恶、关系亲疏,都应当尽力施救。即使病人的病情已经严重到不可挽回,也要竭尽心力地救治,以求万分之一的生存机会。医家这样做,其心便能够通彻天地、统摄万物,达到大公无私的圣贤境界。医家如果不这么做的话,怎么能把医学称为仁术呢?
【阐释】
“仁”是儒家宗师孔子所推崇的价值观念,“医乃仁术”说明了中医践行着中华传统美德的根本精神。
据学者统计,《论语》记载孔子提到“仁”达110次之多。仁者人也,“仁”是人性关怀的体现,是人与人之间相惜、相敬、相爱,并由对人之博爱延伸到对万物苍生的博爱。仁者爱人,“仁”是植根于中华文化的人道主义精神,以救死扶伤为务的医药行业与“仁”有着天然的契合,“医乃仁术”的观念为医家所广泛认同。人兼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医家既关注天道自然,也关注社会人伦,医家对于“仁”的理解更接近天理与生命的本原,能够沟通物我,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从“仁”的角度出发,医家能够换位思考,把病人的他者之病,视为自己的切身之病,从而全身心地开展施救,不计辛劳危险,不计贫富亲疏,尽一切应尽之人力。在古人看来,这是统彻天地万物、大公无私的圣人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