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医德医风医道和中医药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院行风办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梳理并提炼中医药传统文化中的医德医风医道的思想精髓格言警句整理阐发,这些内容与时俱进地诠释其现实作用和当代价值,有效供给医疗卫生行业思想教育内容,启迪我院医务工作者形成更高层次的精神价值追求,提升全院干部职工人员素质、推进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下面是《医德医风教育专栏》第十七期。
医德篇:医本仁术也。见人疾苦,则起悲悯
【原文】
医本仁术也。见人疾苦,则起悲悯。伊[1]之属望既殷,非我救之而谁哉?臣棐董先生,恒[2]谓余曰:凡疗疾,药救固迟,丹[3]救亦缓,惟心救最灵。要非药与丹之缓也,苟中心不切,则视之易忽,而审之不精。安能得病之本末,握而擒之,使必从我算而无遁情[4]?惟心之既挚,则危亡之际,痛痒攸关。彼父母妻子所不及忧者,而我代忧之。彼患人所不及计者,而我代计之。甚至睡思梦觉,莫非设身伊地。或垂亡而拯之,或虑变而防之。谋深思远,视一病而又虞[5]一病之起,奏一效而更觉效之难凭。攻之时即为守地,守之时复为攻谋。一片婆心,无少宁息。天地可鉴,鬼神可通,而灵明生焉。
【简介】
选自怀远《古今医彻》卷四《医箴·心术》。
【注解】
[1]伊:此处是第三人称代词。他(或她)、他们(或她们)。
[2]恒:总是、经常的意思。
[3]丹:即金丹,古人想象中能够包治百病,令人成仙的丹药。
[4]遁情:隐情。
[5]虞:预料的意思。
【语译】
医学本来是仁爱之术,见到人们遭受疾病痛苦,应该产生同情怜悯之心。患者对医生抱有殷切期待,如果医生不去救他们,患者还能指望谁呢?董臣棐先生总是对我说:凡是治疗疾病,用药物去救治固然收效迟缓,用丹药去救治也收效缓慢,只有用心来救治最为灵验。其实不是说药物与金丹的药效迟缓,而是说如果医者内心并不关切病人,那么诊视之时就容易有所疏忽,在审查病情时也不会用心专一。这样怎么能够查得病情的本末终始,掌握其中的关键要害,把握病情的发展变化呢?只有用心真诚,才能在病人危亡之际感同身受。患者家属没有考虑到的地方,医生应该代为考虑到。甚至于医生在睡梦之中,仍然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有时是病人生命垂危而将其拯救,有时是考虑病情变化而及早预防。医生需要深谋远虑,诊视一种病情就要预料到另一种疾病的发生,治疗见效更要察觉到尚未见效之处。进攻的同时做好防守,防守之时又为进攻做好谋划。医生的仁爱之心,没有稍稍安宁休息的时候。如此,医生的内心光明磊落,可以被天地所照鉴,如同与鬼神相通般神奇,纯洁的思想境界就从心中发生起来。
【阐释】
本段文字主要强调“医者仁心”,为医者,心灵美最为关键,如此才能全心全意为病人的健康服务,在治病救人过程中无微不至,真正体现高尚的情操。
“心”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古人认为,美德发端于人的良心,同时认为,精气汇聚于人的清净之心。中国古代的品行修养重视心,强调要“入心”,要端正心术,发挥出“心”的关键作用。以今天的观念来看,“心”就是意识,发挥着强大的主观能动性。医者意也,医学是需要医家运乎一心的学问,施用药物而取效,其前提都是医者的匠心独运。因而医者首先需要对病人用心真挚,在诊疗之时才会认真仔细,精益求精。医者对病人还需要耐心细致,如此才能高度重视病人的安危,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并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为其深谋远虑。因此医者之心,是对病人无微不至的“一片婆心”,是如同慈母般的呵护与大爱之心。
【简介】
选自怀远《古今医彻》卷四《医箴·心术》。
【注解】
[1]伊:此处是第三人称代词。他(或她)、他们(或她们)。
[2]恒:总是、经常的意思。
[3]丹:即金丹,古人想象中能够包治百病,令人成仙的丹药。
[4]遁情:隐情。
[5]虞:预料的意思。
【语译】
医学本来是仁爱之术,见到人们遭受疾病痛苦,应该产生同情怜悯之心。患者对医生抱有殷切期待,如果医生不去救他们,患者还能指望谁呢?董臣棐先生总是对我说:凡是治疗疾病,用药物去救治固然收效迟缓,用丹药去救治也收效缓慢,只有用心来救治最为灵验。其实不是说药物与金丹的药效迟缓,而是说如果医者内心并不关切病人,那么诊视之时就容易有所疏忽,在审查病情时也不会用心专一。这样怎么能够查得病情的本末终始,掌握其中的关键要害,把握病情的发展变化呢?只有用心真诚,才能在病人危亡之际感同身受。患者家属没有考虑到的地方,医生应该代为考虑到。甚至于医生在睡梦之中,仍然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有时是病人生命垂危而将其拯救,有时是考虑病情变化而及早预防。医生需要深谋远虑,诊视一种病情就要预料到另一种疾病的发生,治疗见效更要察觉到尚未见效之处。进攻的同时做好防守,防守之时又为进攻做好谋划。医生的仁爱之心,没有稍稍安宁休息的时候。如此,医生的内心光明磊落,可以被天地所照鉴,如同与鬼神相通般神奇,纯洁的思想境界就从心中发生起来。
【阐释】
本段文字主要强调“医者仁心”,为医者,心灵美最为关键,如此才能全心全意为病人的健康服务,在治病救人过程中无微不至,真正体现高尚的情操。
“心”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古人认为,美德发端于人的良心,同时认为,精气汇聚于人的清净之心。中国古代的品行修养重视心,强调要“入心”,要端正心术,发挥出“心”的关键作用。以今天的观念来看,“心”就是意识,发挥着强大的主观能动性。医者意也,医学是需要医家运乎一心的学问,施用药物而取效,其前提都是医者的匠心独运。因而医者首先需要对病人用心真挚,在诊疗之时才会认真仔细,精益求精。医者对病人还需要耐心细致,如此才能高度重视病人的安危,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并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为其深谋远虑。因此医者之心,是对病人无微不至的“一片婆心”,是如同慈母般的呵护与大爱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