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医德医风医道和中医药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院行风办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梳理并提炼中医药传统文化中的医德医风医道的思想精髓格言警句整理阐发,这些内容与时俱进地诠释其现实作用和当代价值,有效供给医疗卫生行业思想教育内容,启迪我院医务工作者形成更高层次的精神价值追求,提升我院全院干部职工人员素质、推进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下面是《医德医风教育专栏》第十四期。
医德篇:凡为医者,须略通古今,粗守仁义
【原文】
凡为医者,须略通古今,粗守仁义,绝[1]驰骛[2]能所[3]之心,专[4]博施[5]救拔[6]之意,如此则心识[7]自明,神物[8]来相,又何必戚戚[9]沽名,龊龊[10]求利也。
【简介】
选自《证类本草》卷一《序例中》。《证类本草》是《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的简称,唐慎微撰。唐慎微(约1056-1093),是北宋著名药学家,出身于中医世家,不愿为官,坚持在民间行医,医德高尚。此书“以《嘉祐补注神农本草》为基础,总结了北宋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在宋代备受重视,宋徽宗、宋高宗年间均有增订。
【注解】
[1]绝:杜绝,断绝。
[2]驰骛(wù):奔走趋赴。
[3]能所:佛教语,即“能知”和“所知”,犹言主客观。此处似指代追求名和利。
[4]专:专心。
[5]博施:普遍施与。
[6]救拔:拯救,解救。
[7]心识:心志,心智。
[8]神物:神灵怪异之物,指神奇的人或物。也指神仙。[9]戚戚:急促的样子。
[10]龊龊(chuò chuò):急迫的样子。
【语译】
凡是当医生的人,必须大略地通达古今的历史经验,基本遵从仁义的道德规范。断绝追逐名利的功利心,专心于广泛施加救治,帮助病人脱离苦难。只有这样,才能澄明自己的心志,无往不胜,如有神灵相助。医者又何必急切地追逐名和利呢?
【阐释】
这段文字强调了医家的德行修养要恪守仁义之心。
这里的“略”与“粗”是相对于专门研究“古今”“仁义”的历史学家和道德家而言的。事实上医家对于历史经验、仁义道德应当有着相当的掌握与坚持。在这样的基础上,医家才能有意识地平息断绝追逐名利的功利心,专心致志地治病救人。这其实也是一种在医疗实践中不断澄明心性的自我修养。中国古代的心性之学,融合了儒、释、道的心性思想,认为人的内心本来就是善良的,人的心识本来就是清明的,通过修养心性,回复到本来善良觉知的心识,如此则能感通天地精气,产生如有神助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