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医德医风医道和中医药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院行风办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梳理并提炼中医药传统文化中的医德医风医道的思想精髓格言警句整理阐发,这些内容与时俱进地诠释其现实作用和当代价值,有效供给医疗卫生行业思想教育内容,启迪我院医务工作者形成更高层次的精神价值追求,提升全院干部职工人员素质、推进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下面是《医德医风教育专栏》第二十八期。
医风篇:治病忘其功,不报而功大
【原文】
病痊忘报,俗子负心。病痊索报,亦医生惭德[1]。盖治病有其功[2],已报而功小;治病忘其功,不报而功大。要当存一救人实意,不当惟利是图。勿以病家富,遂生觊觎心;勿以病家贫,因有懒散志。或养痈贻患,或恐吓取钱,皆入恶道。铎劝行医幸毋索报。
【简介】
选自陈士铎《本草新编·劝医六则》。陈士铎(约1627-1707),字敬之,号远公,别号朱华子,又号莲公,自号大雅堂主人,浙江绍兴人,明清之际著名医学家。《本草新编》主要内容是陈士铎对本草药物的心得体会,以问答体的形式呈现。《劝医六则》是陈士铎对世人敬医、学医的六条忠告。
【注解】
[1]惭德:因言行失当而觉得有愧于心。
[2]功:即功德,古代劝善书中主张的做好事的评价与效果。
【语译】
病人疾病痊愈,却忘记给医生报酬,这固然是俗人辜负本心的行为。但是,如果病人疾病痊愈后,医生主动去索取报酬,这也是有愧于医家德行操守的。治病就能产生功德,但如果已经被病人给予报酬,那么这种功德是小的;如果医生治好了病人的疾病,却把报酬这个事情忘记掉了,没有收取报酬,那产生的功德就很大。关键在于医生要心存救人的真心实意,而不应当唯利是图。不要因为病家家境富裕,就产生对其财产的觊觎之心;不要因为病家家境贫困,在诊疗上就产生懒散的心态。有的医生故意放任病人的痈疮发展而产生祸害,有的医生用恐吓病人的方式诈取钱财,这些行为都堕入了恶道。士铎因此劝诫行医时不要主动索取报酬。
【阐释】
不向患者过分索取报酬,是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的一项准则,也是端正医风的一条要求。
积德行善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和生活准则。《周易·文言》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古人认为,善行能够带来福报,故而重视善行的积累;反之恶行会带来恶报,故而警惕恶行,不以恶小而为之。
陈士铎认为,医者治愈了疾病,肯定是会有回报的,而且他认为这种回报体现为“阴功”的积累。龚廷贤也说:“慎勿论贫富。均是活人,是亦阴功也。”(《万病回春·云林暇笔》)。在《医灯续焰》的《医范》篇中,就引用明清时期民间流行的劝善书《太微仙君功过格》,指出“以符法针药救重疾”,会积累“功德”,但“如受病家贿赂,则无功”。因而他主张不要特意向病人索要报酬,更不要以报酬为治病救人的主要目的,以致落入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