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医德医风医道和中医药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院行风办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梳理并提炼中医药传统文化中的医德医风医道的思想精髓格言警句整理阐发,这些内容与时俱进地诠释其现实作用和当代价值,有效供给医疗卫生行业思想教育内容,启迪我院医务工作者形成更高层次的精神价值追求,提升全院干部职工人员素质、推进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下面是《医德医风教育专栏》第二十九期。
医风篇:人有富贵贫贱,病无彼此亲疏,医当一例诊之
【原文】
人有富贵贫贱,病无彼此亲疏,医当一例[1]诊之,不失心存普济。尝见重富贵而畏葸[2]者,补恐不宜,攻防太峻,药失用当之机,致成败症。又轻贫贱而骄傲者,朝来厌早,暮请嫌迟,懒应无钱之召,无意救人。斯二者岂独交相有失,其如方寸[3]云何?佛经曰:一切世界俱为平等。可为医家作如是观。
【简介】
选自徐延祚《医粹精言》卷二《医药箴言》。徐延祚(生卒年不详),字龄臣,辽宁锦州人,清代医学家,约出生于道光年间,曾供职太医院。《医粹精言》是徐延祚所著的一部医话著作,共四卷。
【注解】
[1] 一例:即一律,按照一种标准公平对待。
[2] 畏葸(xǐ):畏惧,胆怯。
[3]方寸:指人的良心。
【语译】
人虽然有富贵贫贱的不同,但人所患的疾病却没有彼此亲疏的区分。医者应当按照一致的标准加以诊断治疗,不失普遍救济之心。曾经见过有的医者过于看重患者的富贵身份,治疗时胆怯犹豫,想用补法怕不适宜,想用攻防之法又怕太过峻猛,用药失去了适当的时机,导致病情不可挽回。还有的医者轻视地位贫贱的病人,在病人面前骄横傲慢,病人早上来求诊嫌弃他们来得太早,晚上来求诊又嫌弃他们来得太晚,懒得回应那些没有诊金的请召,无意于治病救人。这两种情况难道仅仅是在两个方面的交相失误而已吗?有没有心灵层面的共同根源呢?佛经中说:一切世界(众生)都是平等的。这句话可以作为医家的借鉴,医家应当抱这样的看法。
【阐释】
本段文字重在针砭医生当中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气,警醒医界同仁自律。
医家应当坚持平等的态度,不因患者富贵贫贱的差异而区别对待。孙思邈《大医精诚》中说:“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疾病是人类的公敌,并不因人们富贵贫贱的社会身份而对病人有所选择。医家肩负救死扶伤的使命,与病魔相抗争,也应当秉持平等观念,对前来求助的病人要一视同仁,当作自己的至亲一般尽心救治。但是,医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习气的影响。徐延祚批评了他所见闻的一些嫌贫爱富、乃至进退失据的不良风气。有些医者面对家世富贵的患者过于持重以致畏缩不前,运用补法唯恐用药不适宜,运用攻法又顾忌用药太峻猛,结果处方用药失去了恰当的时机,反而导致病情不可收拾。而他们面对贫贱的患者时又心生傲慢,高高在上,更不愿为无法支付诊金的贫苦患者出诊。徐延祚认为,持有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是对不起天地良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