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医德医风医道和中医药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院行风办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梳理并提炼中医药传统文化中的医德医风医道的思想精髓格言警句整理阐发,这些内容与时俱进地诠释其现实作用和当代价值,有效供给医疗卫生行业思想教育内容,启迪我院医务工作者形成更高层次的精神价值追求,提升全院干部职工人员素质、推进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下面是《医德医风教育专栏》第四十四期。
医风篇:凡作医师,宜先虚怀。灵知空洞,本无一物
凡人疾病,皆由多生不惜众生身命,竭用人财,好杀乌兽昆虫,好菙楚[1]下贱,甚则枉用毒刑,加诸无罪,种种业因[2],感此苦报。业作医师,为人司命,见诸苦恼,当兴悲悯。详检方书,精求药道,谛察深思,务期协中。常自思维,药不对病,病不对机,二旨或乖,则下咽不返。人命至重,冥报难逃,勿为一时衣食,自贻莫忏之罪于千百劫。戒之哉,宜惧不宜喜也。
凡为医师,当先读书。凡欲读书,当先识字。字者,文之始也。不识字义,宁解文理?文理不通,动成窒碍。虽诗书满目,于神不染,触途成滞[3],何由省入?譬诸面墙,亦同木偶。望其拯生民之疾苦,顾不难哉。故昔称太医,今日儒医。太医者,读书穷理,本之身心,验之事物,战战兢兢,求中于道,造次[4]之际,罔敢或肆者也。外此则俗工耳,不可以言医矣。
凡为医师,先当识药。药之所产,方隅不同,则精粗顿异。收采不时,则力用全乖。又或市肆饰伪,足以混真。苟非确认形质、精尝气味,鲜有不为其误者。譬诸将不知兵,立功何自?医之于药,亦犹是耳。既识药矣,宜习修事[5]。雷公炮炙固为大法,或有未尽,可以意通,必期躬亲,勿图苟且。譬诸饮食,烹调失度,尚不益人,反能增害,何况药物关乎躯命者也,可不慎诸?
凡作医师,宜先虚怀。灵知空洞,本无一物。苟执我见,便与物对。我见坚固,势必轻人。我是人非,与境角立。一灵空窍,动为所塞。虽日亲至人[6],终不获益。白首故吾,良可悲已。执而不化,害加于人。清夜深思,宜生愧耻。况人之才识,自非生知,必假问学。问学之益,广博难量。脱不虚怀,何由纳受?不耻无学,而耻下问。师心自圣,于道何益?苟非至愚,能不儆省乎?
医师不患道术不精,而患取金不多。舍其本业,专事旁求。假宠贵人,冀其口吻以希世重。纵得多金,无拔苦力于当来世,岂不酬偿?作是思维,是苦非乐。故当勤求道术,以济物命,纵有功效,任其自酬,勿责厚报。等心施治,勿轻贫贱,如此则德植厥躬,鬼神幽赞矣。
上来所祝五条,皆关切医师才品道术、利济功过,仰愿来学俯从吾祝,则进乎道而不囿于技矣。讵非生人之至幸,斯道之大光也哉。
【简介】
选自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卷一《祝医五则》。缪希雍(1546一1627),字仲淳,号慕台,江苏常熟人,明代医学家。历三十余年考订注疏《神农本草经》,形成《本草经疏》三十卷。
【注解】
[1]篚(chuí)楚:用鞭杖之类刑具殴打。
[2]业因:佛教观念认为,人的行为会造成业因,业因会带来果报。
[3]触途成滞:处处是障碍,指领悟困难。触途,处处、到处的意思。
[4]造次:慌忙仓促之间。
[5]修事:修治药物之间。
[6]日亲至人:日日亲近至人之学,即岐黄之学。
【语译】
凡是人们罹患疾病,都是由于累世以来不爱惜众生的身体和生命,竭泽而渔地使用人力和财力,喜好杀戮鸟兽昆虫,还喜好毒打下贱奴婢之人,甚至将酷毒的刑罚施加在无辜者的身上,使人感受到如此痛苦的报应。从事医师的事业,司掌着生命,见到人们的苦恼,应当兴起悲悯的同情心。详细检看方书,精诚地索求合药之道,仔细审察深人思考,务必期求药方能够协调、切中。常常自己思维,如果用药对不上病名,病名对不上病机,二者如果出现乖违的情况,病人把药咽下去就不能再返回来了。人身性命至为重要,冥冥之中的报应难以逃脱。医者不要为了一时的衣食小利,给自己招致历经千百次劫运都无法忏悔解脱的罪行。要引以为戒啊!医家面对人们的病痛宜有所畏惧而不宜开心快乐。
凡是作为医师,应当先读书。凡是想读书,都应当先认识字。字是文章的开始。不认识文字的含义,怎么理解文章中的道理?不通达文章中的道理,一举一动都会面对限制和障碍。尽管所藏的诗书琳琅满目,但是精神没有浸染其中,到处都会出现障碍而停滞,又凭什么去深入省察呢?就好比面对墙壁一样什么也看不到,也类同于木偶一般没有主见。希望靠他来拯救生民的疾苦,难道不是很困难吗?所以过去所称的太医,今天所说的儒医,都是通过读书明理,以自己的身心体验为根本,在各种事物上获取效验,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在医道中寻求切中关键,匆忙仓促之际也不敢有所放肆。在此之外的医者只能称为“俗工”,不可以和他们言说医道。
凡是作为医师,都应当先认识药材。药材的出产,其产地不同,药材品质的精粗差别就立刻显现。如果药材的采收没有遵守时宜,则药力和作用就完全背离本来的性质。又有的市集商贩弄虚作假,手艺上可以以假乱真。如果不能确认药材的外形和质地,精细地品尝药材的气味,很少有不被耽误的人。譬如将军不知兵,立功的依据从哪里来?医和药的关系也是这样的。能够辨识药材以后,就适宜学习药材的修治。《雷公炮炙论》固然是药材炮制的大法和根本,但也有意犹未尽的地方,可以通过意识加以会通。医者必定要亲自参与,不要马虎敷衍。譬如饮食,烹调失去了法度,做出的食物也没法给人带来好处,反而增加对身体的损害。何况关乎人们身躯性命的药材呢?难道不能谨慎一些吗!
凡是作为医师,应该让自己的心境虚怀若谷,让自己的灵智处于静虚之中,本无一物。但是如果执着于自我意识,便与外在事物产生了对立。自我意识越坚固,就势必会看轻别人,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导致自己与周围环境角力较劲。真正的灵识却常常被阻塞。这样即使每日亲近至人,最终也得不到收益。一直到头发白了,还都是以前那个状态,没有进步,这是非常可悲的。执着而不能有所变化,反而会有害于别人。在清冷的夜晚深思这个问题时,就会产生愧疚耻辱的感觉。况且人的才干和见识,不是生而知之的,必定借助问学来不断地进步。问学带来的好处,其广大博通难以计量,如果不能让自己的心怀放空,又怎么纳受这些好处呢?不以无学识为耻,而以下问为耻,自以为自己是老师和圣人,这于追求医道有什么好处?如果不是至为愚笨的人,能不警醒起来自我反省吗?
医师不担心自己的道术不精湛,而担心获取的诊金不够多。舍弃了自己的本业,专事于走旁门左道,假借贵人的宠信,希望通过他们的口吻为自己建立口碑,以希求世间的重视。这样的医师纵使赚了很多钱财,却没有产生拔升他脱离痛苦的能力。对他的未来之世,却没有给予酬劳补偿。如果这么想的话,其实是痛苦而不是快乐。所以应当勤求道术,以救济物命。纵使有了功效,也是听任他们自愿给予酬劳,不要去责难病人让他们给予丰厚回报。对待病人要以平等心施治,不要轻慢贫贱的病人。如此则在自己身上不断厚植德行,冥冥之中就会有鬼神的帮助。
上面所嘱咐的五条,都是关切到医师的才学品行、医道医术、获利与救济、积功和记过。仰首期盼将来的学者,能够俯下身来跟从我的祝愿。这样就能进入到医道的层面,而不是囿于医技的层面。这岂不是芸芸众生至为巨大的幸福,医道至为明亮的光彩吗!
【阐释】
“祝医五则”是对医界同仁提出的五条真诚嘱咐,可以归结于要求医者履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这里的“祝”可以理解为祝愿、嘱咐的意思,带有发自内心的真诚用意。
第一条嘱咐,将人们罹患疾病的原因归因于因果报应,无疑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也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以及医者面对疾病和医疗所应持有的审慎态度。
第二条嘱咐,强调医者一定要有文化素养,不能只有“术”,没有“学”。强调要向“读书穷理”的“儒医”“太医”学习,而不要成为没有文化的“俗工”。
第三条嘱咐,强调医师不能只会诊病开方。病人服药也是关键环节,因而医师还要能识药、会制药,要覆盖治病救人的全链条、全过程。
第四条嘱咐,强调医师的心性修养要虚怀若谷,不要有过强的自我意识,骄傲自满,要谦虚且有容人之量。如此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向同行前辈虚心学习,不断进益。
第五条嘱咐,强调医师要摆正精进道术和追求钱财的关系,要以精进道术为本,以追求钱财为末,不可舍本逐末。
缪希雍的“祝医五则”,虽然带有主张因果报应的时代局限性,但其目的还是在于引导医者救护生命、利乐生命,这与今天“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宗旨是一致的。在科学昌明、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要从人文关怀的高度去吸收其中的思想精华,促进医德医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