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医德医风医道和中医药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院行风办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梳理并提炼中医药传统文化中的医德医风医道的思想精髓格言警句整理阐发,这些内容与时俱进地诠释其现实作用和当代价值,有效供给医疗卫生行业思想教育内容,启迪我院医务工作者形成更高层次的精神价值追求,提升全院干部职工人员素质、推进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下面是《医德医风教育专栏》第四十八期。
医道篇: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原文】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1]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2]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3]。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4],不亦晚乎!
【简介】
选自《黄帝内经》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注解】
[1]苛疾:严重的疾病。
[2]佩:“背”的通假字,违背。
[3]内格:违逆阴阳变化的规律和趋势,王冰认为是“内性格拒于天道”的意思。
[4]锥;指尖锐的武器。
【语译】
所以说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定了万物从始至终的演化规律,是决定生死的根本。违逆了这条规律,就会产生灾害。遵从了这条规律,就不会产生严重的疾病。这就叫作“得道”。对于“道”,圣人认真地奉行它,愚人却违背它。顺从阴阳的变化规律就能保持生机,违逆阴阳就会导致死亡。顺从阴阳的变化规律就能得到治理,违逆阴阳就会导致混乱。违反顺从的趋势走向违逆,这就叫作“内格”。所以说圣人不专务于治疗已经发作的疾病,而专务于预防尚未发作的疾病;不专务于治理已经暴发的乱象,而专务于防范尚未暴发的乱象,就是这个道理。等病势已经形成然后才用药治疗,乱象已经形成才去加以治理,就如同感到口渴了才想着去挖井,面临战斗了才想起去铸造武器,岂不是太晚了吗?
【阐释】
这段著名的论断,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精辟表述,体现了防患于未然的先进医学思想和卫生保健的崇高境界。
在后世很多医家的解读中,阴阳之道是医道最为关键和重要的方面。把握和遵循了阴阳之道,自然也能认识到“治未病”是医道的崇高原则,体现了中国智慧。
《四气调神大论》将“阴阳四时”看作是万物之终始,死生之根本。四时是由阴阳消长变化而生,因而阴阳是最为根本的。正如本篇所说,能够顺从阴阳之道,就不会生起疾病,是得道的表现。但是,阴阳之道尽管如此重要、如此根本,受到圣人的重视和遵行,愚者们却违背它,而不真正地遵行。当愚者忽视了阴阳变化的规律和趋势,违逆阴阳而胡作非为的时候,阴阳运行的秩序被破坏,疾病和变乱就会产生。
圣人和愚者的区别在于,圣人能够在一开始就看到阴阳消长平衡被破坏的征兆,预见到违逆阴阳造成的一系列后果,因而采取防微杜渐的手段,在阴阳违逆失序的萌芽状态进行干预,从而起到治未病、治未乱的功效,将祸患消弭于无形。诚然,在现实生活中,救人于危难之际,“挽狂澜于既倒”的医生是受人敬重和推崇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但“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如果能够“治未病”,那病人遭受的苦难和损失无疑会大大减少,这也是当今中医追求的崇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