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护理
1、 按中医骨科一般常规护理进行。
2、 做好病情观察,护理记录,了解疼痛部位,性质,放射的范围。
3、 对于急性期的患者,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与体位变化的关系及有无放射疼和皮肤感觉异常的情况。
4、 卧硬床,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症状缓解后不易做伸腰,持重物,急转猛蹲,骤起等动作注意劳逸结合。
5、 采取卧位休息或直立体位,尽量减少坐位和半坐位,以减少椎间盘所承受的压力。
6、 下床活动时使用腰围以保护腰部。
7、 症状缓解后应坚持锻练腰背肌。
8、 注意患者有无二便障碍,做好皮肤护理,防治湿疹,压疮的发生。
二、 临症护理
1、 推拿疗法:调和气血,解痉止痛每日一次。
2、 针灸疗法
①主穴:肾俞、委中。急性期用泻法。慢性期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或加用灸法。
②耳针疗法:常用穴位腰椎、骶椎、神六、交感、皮质下、痛点、内分泌。
③小针刀疗法
3、中药熏洗或热敷法
4、拔罐疗法
5、腰椎牵引法
脾胃功能失调
1、了解病人平时饮食爱好。调整饮食的色香味,促进其食欲。
2、饮食宜活血祛瘀健脾胃。如,莲子芡实,黑木耳。新鲜水果蔬菜。以温性祛风食物。如当归红枣煲羊肉,饮适量蛇酒,五加皮酒。以温经祛风,散寒通络,忌辛辣、燥热、生冷、寒凉之品。
排泄改变
1、了解病人的正常排便及排尿习惯,利用各种排尿诱导法,如按摩下腹部,听流水声。
2、鼓励病人多饮开水。摄入果汁及富有纤维的食物。多食新鲜的水果蔬菜。
3、遵医嘱应用软便剂和缓泻剂,或针刺足三里,三阴交,气海穴,以通腹气。
三、饮食护理
1、多吃蔬菜及粗纤维食物,
2、年老患者应增加钙的摄入,
如奶制品、豆类、鱼虾等。也可食牛羊骨髓以充养筋骨。
四、情志护理
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做好思想疏通,树立信心配合治疗和护理。
五、用药护理
中药汤剂易温服,忌食生冷寒凉食物,同时外避风寒,观察用药后效果及反应,
六、健康教育
1、让患者了解椎间盘突出症只要注意保护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2、生活和工作中注意劳动姿势,避免久坐、弯腰、闪挫、受凉,注意腰部保暖,睡硬板床。
3、从事腰部剧烈运动工作的人,要注意经常检查腰椎结构有无缺陷和损伤,及早保护和治疗。工作应定时调换,避免脊柱过载造成损伤。
4、坚持做腰部的各种功能锻炼,定出锻炼计划,要循序渐进避免强行活动,围腰不易常带,防止肌肉萎缩。
5、患病期间在医生指导下服药和治疗,遵医嘱按时到医院复查。
6、建立对疾病治疗的信心,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避免情志影响。
7、生活规律,饮食以补肾、补钙壮筋骨为原则,如水果、蔬菜豆类、奶制品、瘦肉、鱼虾。
颈椎病
一、一般护理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做好病情观察和护理记录,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和放射的范围。
3、注意颈部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4、保持正确姿势,避免低头时间过长。
5、指导患者进行颈部肌肉功能锻炼。
二、临证护理
1、遵医嘱给予颈椎牵引,颈椎制动疗。注意牵引的重量及方向。
2、正规的按摩、推拿及复位,推拿手法要轻柔。
3、可针刺、艾灸穴位:阿是穴和辩证取穴,以针刺和电针相配合,证属实证者用泻法,属虚症者用补法。
4、热敷疗法:用黄酒调和中药加热进行热敷每日两次。
三、饮食护理
多吃新鲜蔬菜,年老患者需要增加钙的摄入。
四、情志护理
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做好思想工作,树立信心,配合治疗及护理。
五、用药护理
中药汤剂易温服,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同时外避风寒,忌食生冷寒凉食物。
六、健康教育
1、 增强体质,加强体育锻炼,增加颈部肌理,避免寒冷刺激。
2、平时保持正确的姿势,长期伏案工作者应坚持颈部多方向活动。睡眠前注意枕头的高低,位置,平卧时枕头不可过高,侧卧时枕头与肩同等高度,避免头侧一边。
3、坚持颈部的活动锻炼,方法为前后、左右活动,左右旋转活动。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一、一般护理
1、 按中医骨科常规护理。
2、 恶寒发热,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者,宜卧床休息。病情稳定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3、 生活不能自理的卧床患者,要经常帮助活动肢体,更换体位,受压部位用软垫保护,防止发生压疮。
4、 观察疼痛部位性质和时间。
二、临床护理
疼痛难忍时,应用止痛剂或中药外敷。
三、饮食护理
1、 饮食宜高营养、高维生素、清淡可口,易于消化。
2、 给予含蛋白、钙质、胶原蛋白等食物如牛奶、奶制品、大豆、鸡蛋、虾、海带等。
3、 忌食辛辣甘醇酒等食物,鼓励多饮水。
四、情志护理
1、 进行性骨关节病的知识教育,让患者了解本病的基本知识,有针对性的开展功能锻炼、饮食调养、情志调摄、同时顺应四时避邪防潮、防寒保暖。
2、 病程缠绵,行动不便,患者常心情抑郁,要关心患者,给予心理安慰,减轻其痛苦,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五、用药护理
1、 中药汤剂宜温热服。
2、 注意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有不良反应应及时报告医师。
六、健康指导
1、 尽量避免身体肥胖,天气寒冷时应注意防寒保暖。
2、 急性期应注意休息,减少负重和活动,急性期缓解后适当进行功能锻炼,避免过度活动和负重。
3、 注意走路和劳动的姿势,避免长时间下蹲;走远路时不要穿高跟鞋;尽量少上楼梯,少登山,少久站及提重物。
4、 一旦出现疾病症状就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