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南阳是医圣张仲景的故里、仲景文化的发源地、中医药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医药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南阳青山绿水间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
10月29日,南阳市中医院科教科组织30余名住培学员前往镇平县杏花山开展野外采药实践活动,活动特邀南阳市中医院药剂科秦涛老师全程讲解。
实践活动共分为上山采药、识别中草药、制作标本三个阶段。活动中,秦涛老师和住培学员们深入山区,了解沿途看到的每一味中草药的性状、特征、药用价值、地域分布情况。秦老师一边演示如何采摘植物药,一边详细介绍每棵草药的名称、特征、用途。学员们一边仔细地采摘、辨识,一边认真地做笔记、拍照、记录,记下每一种药材的特性、采摘注意事项、炮制方法等。学员们向老师请教各种中草药的功效及临床应用,了解多种药用植物的野外生长特点,植株形态特征,药用部位选择及易混淆品的鉴别要点,每个学员都陶醉在中草药文化的知识海洋中,流连忘返。
一路上,各种药材不断出现,秦老师带领大家采集了丹参、旋覆花、徐长卿、白头翁、漏芦、沙参、天门冬、远志、百部等中草药,耐心讲解了其性味归经、功能主治、采集时间、炮制方法、入药部位等。秦老师的讲解引起了学员们阵阵感叹:“原来在野外生长的平平无奇的花草竟是能用来救死扶伤的中药材。”这也正是中草药的魅力所在——化腐朽为神奇,于无声处起惊雷。
古语云:“凡为医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正己者,谓明理以尽数;正物者,谓能用药以对病也”。专业老师的实地教学让学员们迅速掌握了各种中草药的野外生长状况、药用价值和辨识各种药用植物要点。下山路上,学员们重新识别刚来时老师教过的草药,尤其是南沙参、茜草、百部,男同学们合力采挖,带回去做标本。在互动环节中,学员们在秦老师的指导下,按照制作植物标本的“采集、压制、上台纸、固定和贴标签”五个步骤,将采摘的草药做成标本。
“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于是才有了《神农本草经》中“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的记载。南阳市中医院始终坚持“实践出真知”的教学理念,希望学员们在实践中涵养“大医精诚”的情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学习不止于书本,还要理论与实践并行,知其药所生,熟其药之性。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增强了住培学员对中草药的认识,提高了野外识药能力,还让学员们了解到南阳市周边地区中药蕴藏和分布状况,既开阔了眼界,又为今后用药和配方药物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让学员们感受到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助力中医药文化的发扬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