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大夫开药方。萝卜与姜均为时令蔬菜,不同的季节人体的功能活动、饮食习惯是不同的。夏天天气炎热,人们往往贪凉,喜冷饮,容易导致寒邪直中中焦脾胃而致胃脘痛、腹泻等症,食用姜可以温胃散寒,从而减少夏季病的发生;冬天阳气内藏,人们多在室内生活,活动量小,饮食物不容易很好的消化吸收,而导致腹胀、纳呆、乏味,食用萝卜可以开脾醒胃,消胀去积,有效地减少胃肠病的发生。
2、春捂捂,秋冻冻。四季气温变化最大的是春秋季,温度时高时低,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很大。春捂捂是说,春天不要急于去衣服,适当穿暖和点。俗语“春天风头高”实际是由于春天阳气升发,人体表面汗腺开放,突遇春暖乍寒时就容易感受寒邪侵袭而得病。秋天万物收藏,人体阳气内收,这时就不要急于加厚衣,因为夏季的余热仍有残留,秋季的燥热之气时有发生,过快加衣保温,容易使体内残留的热量不能外泄,郁结于里,产生内热而致病。
3、要使小孩四季安,常得3分饥与寒,这是育儿常识。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防病力弱,卫外机能不健全,且年少不知饥饱,寒冷更要大人细心呵护。对于小儿的饮食不要过饱,以免造成消化道功能负担加重,导致消化不良“疳积”“腹泻”等病症;穿衣不能太暖和,小儿阳气盛,太暖和会导致阳气不能外泄,从而产生内热,引起疾病。
4、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饭后适当行走有助于胃肠的蠕动功能,加快胃的腐熟,肠道的吸收,对健康十分有利。对于饭后行走,要有度的节制。首先不能过快,其次不能太远,所谓“百步”而已。如果过快,或时间太长,反而不利于肠胃功能。对于年老体弱多病之人,尽可能再慢些,或者不行走,否则不利于健康。食道、胃手术后的病人,则需要饭后躺一会更好。
5、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乍看有悖科学道理,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却也十分适用。人体是个有机的整体,需要不断的与来自外界的各种致病因素抗争,捍卫整体的阴阳平衡。所谓的“不干不净”并不是说不干净,是相对的不能过于讲究,保持良好的心态,“杯弓蛇影”不就是心态吗?即便是遇到不洁食物,得了小病,也可以增强人体的功能活动,使之产生免疫力,并不一定是坏事,但一定要有度,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就不好了。“病从口入”是对上句的补充,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