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的机理
炎热的夏季已经来临,马上又到了一年中最热的天气“三伏天”,老话重提又到了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时候。冬病夏治是中医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天地间阳气充沛,而人体也处于阳气充足的有利时机,通过穴位贴敷、艾灸、热敷、针刺、刮痧、拔罐、穴位注射、穴位埋线、中药内服、食疗等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的治疗方法。
药王孙思邈说:“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未病先防、不治已病治未病,一直是医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医防病治病的优势所在,冬病夏治中使用最多的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咳喘,它源于清代张璐《张氏医通•喘门》记载:“冷哮……夏月三伏中用的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研为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后经历代医家的改良创新,又结合全国各地地域、气候之不同,由“冷哮方”化裁而来,是冬病夏治最经典的体现。
“冬病”是指在冬天及寒冷天气易发的疾病。此种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火力,这类病人的症状多是冬天及寒冷天气加重、频发,多伴有畏寒喜暖、手足凉、恶风、神疲乏力等症状,而在夏季或温暖的天气症状多不发作或明显改善。这类人群中医称之为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这样的人平时喜穿厚衣,即使大盛夏,也较常人穿得厚一些,并且不喜空调、风扇或吹空调、吹风扇症状加重。
为什么冬病要夏治呢?传统中医理论认为自然界有“五运六气”的变化,人体亦有五脏六腑、表里阴阳之气的运行,且人体之气与自然之气相互影响,即自然界气候变化会影响人体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同时人体各组织机能又会随着自然气候的变化,作出不同的反应,这就是中医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古人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即顺应自然气候,于春夏阳盛之时固护一身之阳,秋冬阴盛之际,滋养一身之阴。
冬为阴,冬三月是人体阳气最弱的时候,外部环境也是寒冰一片,而冬病患者体质又偏虚寒,两寒加击,就像被冰冻的水一样,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冬天治寒证,就像雨天晾衣服一样是很困难的。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盛之时,这时利用夏季阳旺阳升,人体阳气在夏季,有随之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有随之易解的状态,运用补虚助阳或温里散寒之法,天人合击,最易把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这也是中医强调“春夏养阳”、“冬病夏治”的原因。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炎热的季节,也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人体亦处于气血旺盛、肌腠开泄、经脉通畅之时,此时施以中医传统疗法进一步温阳扶正、温经通络、祛除内伏之寒邪,可行之有效地达到防治“冬病”的作用。
冬病夏治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呢?它不只是人们比较了解的穴位贴敷,方法很多,可分为三伏贴、三伏灸、三伏针、三伏补,最常用效果最好的是穴位贴敷,其次有艾灸、刮痧、针刺、热熨、拔罐、熏洗、穴位注射、穴位埋线和中药内服等方法,这些方法需要医生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不同的体质,不同的病情,方法亦不同,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充分体现在整个治疗过程中。
冬病夏治适宜的病种
内科疾病: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体虚感冒、虚寒性胃痛、慢性腹泻等。
针灸科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产后风等。
儿科疾病:小儿咳嗽、过敏性鼻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小儿腹泻、体虚易感冒等。
耳鼻喉科疾病: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等。
皮肤科疾病:冻疮等。
冬病夏治的时间
2014年三伏天时间:
初伏10天
7月18日(星期五)——7月27日(星期日)
中伏10天
7月28日(星期一)——8月06日(星期三)
末伏10天
8月07日(星期四)——8月16日(星期六)
冬病夏治的优势
1、顺应四季,择时而治;
2、重治未病,防患为先;
3、外治为主,兼施内治;
4、加强调养,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