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宣畅肺气,气化湿化
肺的生理功能是主气,性喜宣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为水之上源。潴留在体内的水湿,有赖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使之下输膀胱而排出体外。湿邪伤人,初起肺卫受伤,肺气因而郁闭,失其宣降之职,致湿邪留滞为患,故治疗湿病(湿热病证自不例外),宣畅肺气十分重要。叶天士对湿热病证的治疗,强调“开上郁,从肺论治”之法。至于宣肺开上之药,多取杏仁、桔梗、蔻仁、枇杷叶之类。
2.健运脾胃,调其升降
湿热病证的病变重心在于脾胃,故调整脾胃功能,在治疗上显得特别重要。盖湿为重浊之邪,最易阻碍脾运,升降为之逆乱,气机为之窒塞。因此,调整脾胃功能,要在助其运化、调其升降上下功夫。考治疗湿热病证的常用方剂,诸如三仁汤、藿朴夏苓汤、藿香正气散、甘露消毒丹、连朴饮等,方中多取苍术、厚朴、陈皮、半夏、茯苓、蔻仁、藿香、薏苡仁等运脾化湿,芳香醒胃,以利升降之药,足见其重视调理脾胃之一斑。
3.两分湿热,其病易解
湿热合邪,热寓湿中,湿处热外,徒清其热,外湿不化,徒祛其湿,里热愈炽,故清热化湿,两者兼顾,为湿热病证治疗的基本法则。叶天士提出:“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这种促使湿热分离,孤立邪势的治疗方法,可谓深得湿热病证论治之精髓,确能缩短病期,提高疗效。至于具体用药,又当根据湿与热之孰轻孰重,或以清热为主,或以化湿为要,贵在临证变通耳。
4.着力气分,截断病势
湿热病证邪气流连气分时间较长,证候变化亦较复杂。吴鞠通则认为,本病以中焦气分病变最多,所以“当于中焦求之”,即重点应抓住气分阶段的治疗。一般地说,病邪初入气分,化燥伤阴之现象尚未突出,此时正气尚盛,如能积极进行合理的治疗,往往能堵截病邪发展,扭转病势,使病变向好的方向转化。
5.通利小便,给邪出路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湿热病证的病邪既是湿与热合,故此法尤不可忽视。叶天士所谓“渗湿于热下”,实则寓利小便以祛除湿邪之意,特别是他提出的“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深刻地阐明了通利小便在治疗湿热病证上的特殊价值。盖湿热伤人,因湿为阴邪,往往出现湿遏热伏、阳气郁闭不宣的病理现象,昧者不究病机,若用温药宣通阳气,势必助长邪热,其病益甚。惟用化气利湿之法,使小便通利,如是则湿去而阳气自然宣通。“究其方药,宜乎甘淡渗利,茯苓皮汤为其代表方剂,药如芦根、滑石、通草、薏苡仁、茯苓等,利湿而不伤阴,又无助热化燥之弊。当然,通利小便之法不可滥用于湿热病证的各个阶段,特别是当湿热已化燥伤阴,病入营血,而应慎用或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