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阳市中医院老年病科糖尿病病区收治一位老年女性患者,67岁,主因“发现血糖升高10年,双足麻木、疼痛半年余。”为主诉入院。
患者10年前体检时多次查空腹血糖约10.0mmol/L,伴口干、口渴,诊断为“2型糖尿病”,予以“二甲双胍缓释片0.5g每日二次”治疗,未监测血糖变化;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足麻木、疼痛,伴双足自觉烧灼感,自觉口干、口渴,症状重时严重影响睡眠,辗转于多个医院,效果不佳,经多方打听,遂于我院老年病科糖尿病病区就诊,主治医师叶守姣认真查看病人情况后,考虑“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结合患者舌脉,中医诊断考虑血痹,证型为阴虚血瘀证,予以芍药甘草汤合四物汤加减,同时配合普通针刺、艾箱灸、中药熏洗治疗,经过治疗后患者症状已基本好转,患者对治疗十分满意。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双侧肢体发凉、麻木、疼痛、烧灼感等感觉异常,10年以上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病率可达50%。本病属中医学“血痹”、“麻木”、“痛证”、“痿证”等范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 2010 年发布的中医诊疗方案中,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命名为“消渴病痹症”。消渴病痹症因糖尿病病久耗伤气阴,阴阳气血亏虚,血行瘀滞,脉络痹阻所致,属本虚标实病证。病位在肢体、脉络,涉及肝、肾、脾等脏腑,以气血阴阳亏虚为本,痰浊瘀血痹阻脉络为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机随着糖尿病的病程进展动态演变,可分为麻木为主期、疼痛为主期和肌肉萎缩为主期,基本按照气虚血瘀或阴虚血瘀、气阴两虚夹瘀、阴阳两虚夹痰瘀、阳虚寒凝、肝肾亏虚的规律动态演变。
南阳市中医院老年病科糖尿病病区多年来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尤其是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面,不断探索,发挥中医药优势,取得了突出的临床效果,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