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魏书·华佗传》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
意思是说⼈体要劳动、运动,但不能过量。在适度劳动和运动的过程中,⼈体摄取⾷物的精华将被吸收和消化,⾎脉通畅,不易得病。就好像颈椎⼀样,要经常转动运动,但不能过量,才不会生病。
颈椎既是脊椎中活动最多的部位,也是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相连通的交通枢纽。它要独自承受整个头部的重量一般为5kg和头部转动的任务,一旦发生故障,后果很严重。支撑普通人的头颅大约4.5-5.5kg颈椎担负着头的重量,保护颈椎七块椎骨贯通形成脊髓腔,保护位于其中的脊髓,连接颈椎与枕骨大孔。通过寰椎相连,与胸椎通过隆椎椎间盘相连,是连接头颅与身体的枢纽。由于现代社会手机的使用以及现代人长期低头弯腰伏案工作,已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突出症等颈椎病发病率骤然上升,使得现代人的颈椎使用有效期大大缩短。
1、神经根型颈椎病:可出现颈肩痛,并向上肢放射,可有麻木、肌力下降等症状,此型发病率最高。
2、脊髓型颈椎病:可出现上肢或下肢麻木无力、僵硬、双足踩棉花感,束带感,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此型最严重。
3、椎动脉型颈椎病:可出现头晕、恶心、耳鸣、偏头痛等症状,或转动颈部时突发眩晕而猝倒。
4、交感性颈椎病:可出现颈项痛,头痛、头晕,面部或躯干麻木发凉,痛觉迟钝,耳鸣、听力减退,失眠等症状。
5、混合型颈椎病:具备两种以上症状者。
各型颈椎病病情不一样,因人制宜,采取不同治疗方法,这里就不做过多赘述。
颈椎病除了到医院治疗外,自我锻炼方法也很重要。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健脊强身十八式中的前八式,对于放松颈部肌肉,缓解颈椎压力效果显著。
健脊强身十八式
第一式:抱头侧颈式
防治机制:颈椎中轴位依靠两侧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和斜角肌平衡,侧颈锻练这二组肌肉的肌力,使受损者得到恢复,受累者不致损伤,维持或恢复正常颈椎力学平衡。
练功方式:正位、两目平视,双手屈肘,两手掌合拢于脑后,然后将头颈往一侧屈,并稍加压力,左右侧屈各10∽20次。
注意事项:侧屈时胸廓、腰背,保持直立不动。
第二式:虎项擒拿式
防治机制:此为颈肌自我按摩推拿的方法,可使粘连松解,缺血者增加血运和肌容积,增强肌张力。
练功方式:直立,稍低头,双手合拢颈后,用腕关节拿捏颈后肌肉,并提拔10∽20次。
注意事项:掌力要准稳,不要拿伤皮肤。
第三式:抱头屈伸式
防治机制:锻炼颈部与损伤之伸肌群,维护对颈曲及颈椎中轴的肌力。
练功方式:二目平视,双手屈肘,双掌合拢后脑。
第一步:按压后脑屈颈至下颌抵胸。
第二步:抱头——双手略加压力对抗,使之慢慢抬头并后伸。如此反复10∽20次。
注意事项:胸背不动,如已有病变,屈伸范围以不疼痛为原则。
第四式:侧颈双肩松胛式
防治机制:侧屈后,可使屈侧肌肉松弛,伸侧肌肉紧张,松肩运动使其各组肌肉起止点受到牵拉、抖动,松解粘连、恢复肌力。
练功方式:正立、自主侧颈,双手下垂,抖、摇动双肩带胛,先前摇10∽20次,再后摇10∽20次,上下抖动10∽20次。
注意事项:如松肩过程,自感有麻痹者,为已有肌肉粘连,应加大力度。
第五式:左右开弓式
防治机制:运动双上肢,使肩胛带得到充分舒展,调整因伏位单上肢操作导致胸背肌力不平衡。
练功方式:站立位,双手屈肘握拳合拢于两胁下,然后一手伸直奋力向前,另一手肩肘向后,左右交替,做10∽20次。
注意事项:伸直上肢需用力,另一肩尽力向后背靠拢。
第六式:双胛合拢式
防治机制:使肩胛后耸,向胸椎合拢,以松解大小菱形肌与斜方肌因劳累充血或损伤而粘连,使疲劳恢复,血运改善,损伤修复。因劳损而错位之胸肋关节得到调整恢复。
练功方式:正立、屈双肘提肩,使双肩往背靠拢,同时作深呼吸以扩胸,又称“扩胸运动”,反复30∽~50次。
注意事项:头颈不动,提胸,两肩双力往后靠。如有酸痛感,说明已有损伤,应多作此运动式,以达到自我康复。
第七式:抱肩转胸式
防治机制:运动肩胛内大、小菱形肌对胸椎中轴位的稳定作用(左右平衡),左右转动胸廓,调节肩胛内肌肉对胸椎的平衡力,纠正胸椎关节错缝。
练功方式:正立、双手抱紧两肩,左右转摇胸廓各30∽50次。
注意事项:转胸时,尽量腰胯不动。
第八式:抱背转胸式
防治机制:双手抱腰背部,以稳定二组肌肉,转动胸廓,使之肌力协调平衡,久坐充血可消散,损伤可恢复。
练功方式:正立,双手转向背,掌心按压腰背部,转动胸廓,左右转动各10∽20次。
注意事项:转动胸廓,头颈随转但骨盆不转。
以上的锻炼方式主要以颈椎及颈胸段为主,科学、持之以恒的练习适合自己的颈椎操,不仅能有效改善头颈部的血液循环、活化脑部细胞、增强颈肌力量、增大颈部活动度,还可以活动颈椎各个关节,恢复或改善颈椎生理曲线和力学平衡等,有助于治疗或预防颈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