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是以口角(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病证,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多见,但无半身不遂、神志不清等症,又称“口僻”、“口歪”、“口眼歪斜”、“歪嘴风”、“吊线风”。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40岁的青壮年为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无明显的季节性,但春秋两季发病较多。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炎。
一、面神经解剖
面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含有三种主要纤维成分:
1、特殊内脏运动纤维:起于面神经核,主要支配面肌的运动。
2、一般内脏运动纤维:起于上泌延核,支配腺体(泪腺、舌下腺、下颌下腺以及鼻、腭的粘膜腺)的分泌。
3、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即味觉纤维,其胞体位于膝状神经节,周围突分布于舌前2/3味蕾,中枢突止于孤束核。
二、病因病机
古代文献: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歪僻不遂,邪在经络”。
明·李梴《医学入门》讲:“伤风口歪是体虚受风”。
清·喻嘉言说:“口眼歪斜,血液衰固”。
总之劳作过度,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寒、风热、风痰、疫毒等邪气乘虚入中面部经络,导致气血痹阻,肌肉纵缓不收而发病。
三、主要病理机制
缺血和水肿:一般认为,骨性的面神经管刚能容纳面神经,一旦有缺血、水肿,则将有水肿与缺血的恶性循环,使面神经受压,神经营养缺乏,甚至引起神经脱髓鞘、变性而致病。激发的因素可有病毒感染、各种方式的寒冷刺激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
四、鉴别诊断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鉴别
五、临床表现
本病通常急性发病,突然出现一侧面部表情肌麻痹,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眼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作皱眉、蹙额、闭眼、鼓颊、露齿等动作;部分患者初期有耳后或耳下方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缺失、听觉过敏、泌泪障碍而引起角膜干燥、泌延障碍等症。病程延长,可因肌肉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形成“倒错”现象。
六、健康防护
(一)生活起居
1.房间避免对流风,慎避外邪,注意面部和耳后保暖,热水洗脸,外出佩戴口罩。
2.保持口腔清洁,餐后漱口,预防感染。
3.保护暴露的角膜,防止结膜炎,可采用戴眼罩、滴眼药水、涂眼药膏等方法。
(二)饮食指导
1.风寒袭络:宜食辛温祛风散寒的食品。如:葱、生姜、韭菜、蒜苗等。
2.风热袭络:宜食疏风清热的食品。如:橄榄、荸荠、梨、萝卜、豆豉等。
3.风痰阻络:宜食通阳泄浊的食品。如:薏米、赤小豆、扁豆、冬瓜等。
4.气虚血瘀:宜食益气活血的食品。如:胡萝卜、山药、黑木耳、糯米。
(三)情志调理
1.关心尊重患者,疏导其紧张情绪,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
2.运用以情胜情法的喜乐疗法,指导患者倾听舒心的音乐或喜悦的相声,抒发情感。
3.鼓励病友间相互交流治疗体会,调摄情志,增强信心。
(四)功能锻炼
1.抬眉训练:用力抬眉,呈惊恐状。每次抬眉10~20次,每日2~3次。
2.闭眼训练:嘱患者开始时轻轻地闭眼,两眼同时闭合10~20次,如不能完全闭合眼睑,露白时可用食指的指腹沿着眶下缘轻轻的按摩1次,然后再用力闭眼10次,有助于眼睑闭合功能的恢复。
3.耸鼻训练:鼻子上方用力,鼻子上耸后慢慢放松。
4.示齿训练:嘱患者口角向两侧同时运动,避免只向一侧用力练成一种习惯性的口角偏斜运动。
5.努嘴训练:用力收缩口唇并向前努嘴,努嘴时要用力。
6.鼓腮训练:鼓腮漏气时,用手上下捏住患侧口唇进行鼓腮训练。
(五)康复口决
不吹风不受凉, 锻炼含在笑容里;
口罩护脸别忘记,少看电脑和手机;
不抽烟不喝酒, 睡眠质量要满意;
冷饮冰棍全放弃,眼睛闭合不容易;
不吃辣少油盐, 眼罩眼药能帮你;
清淡饮食最有益,放平心态康复快;
多呲牙多咧嘴, 全家欢乐喜洋溢!
(六)如何预防面瘫的发生?
1.远离风寒,空调、风扇是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因此不要图一时之快,直吹久吹。
2.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锻炼,长期坚持下去,会使体质慢慢地得到提高,对风寒的易感性和抗御能力也会大大增强。
3.多注意休息,保证睡眠充足,避免各种精神刺激和过度疲劳。
4.及时就医,一旦发病,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治疗,以免错过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