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豆蔻为姜科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按产地不同分为“原豆蔻”和“印尼白蔻”。
查阅《中国药典》、《中华本草》等工具书,发现以“豆蔻”冠名的中药有白豆蔻、肉豆蔻、草豆蔻、红豆蔻、云南红豆蔻、台湾土豆蔻和小豆蔻等7种。其中前4种为药典收载的常用品种,后3种不常用,因此,重点介绍前4种的本草考证及形态特征并附有图片。每种豆蔻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等详见表1。
今天就跟随小药农一起,来细说“豆蔻”。
中药豆蔻,俗称白豆蔻,《中国药典》(2020版)规定,为姜科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 的干燥成熟果实。
1.白豆蔻本草考证
始载于《开宝本草》,云:“白豆蔻,出伽古罗国,呼为多骨,形如芭蕉,叶似杜若,长八九尺,冬夏不凋,花浅黄色,子作朵如葡萄,其子初出微青,熟则变白,七月采。”,以后历代本草均有记载,但从《本草图经》、《本草纲目》等所附的白豆蔻插图来看,图片是花序顶生的山姜属(Alpinia)植物
2.白豆蔻原植物主要形态特征
白豆蔻:多年生草本,叶披针形,顶端有长尾尖,除具缘毛外,两面无毛;无叶柄。叶舌初被疏长毛,后脱落而仅有疏缘毛;叶鞘口无毛;穗状花序圆柱形;苞片卵状长圆形;花冠白色或稍带淡黄。花期2~5月,果期6~8月
爪哇白豆蔻:本与前种的主要区别为植株较小,高1-1.5m,叶柔之有松节油气味,叶鞘口无毛,叶舌仅边缘疏被柔毛。苞片小长,2-2.5cm。
3.中药白豆蔻主要鉴别点
按《中国药典》(2020版),原豆蔻:呈类球形,直径1.2~1.8cm。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3条较深的纵向槽纹。果皮体轻,质脆,易纵向裂开,内分3室;种子呈不规则多面体,背面略隆起,并被有残留的假种皮。气芳香,味辛凉略似樟脑。印尼白蔻:个略小。表面黄白色,有的微显紫棕色。果皮较薄,种子瘦瘪。气味较弱。
4.经方及其临床应用举例
①治胃气冷,吃饭即欲得吐:白豆蔻子三枚,捣,筛,更研细,好酒一盏,微温调之,并饮三、两盏。(出自唐前期张文仲《随身备急方》)
②治气膈脾胃,全不进食:白豆蔻仁、缩砂各二两,陈米一升(淘洗,略燕过,铫内炒),丁香半两(不见火)。上为细末,枣肉为丸,如小赤豆大。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米饮下。(太仓丸,出自宋代魏岘《魏氏家藏方》)
③治脾胃气不和,止脾泄泻痢:白豆蔻二两(用仁,一半生一半熟),枳壳半斤(去瓤,以浆水煮软,麸炒令香止),肉桂二两(去皮),橘皮二两(去瓤,炒,切细),诃子二两(去核,半生半熟),当归二两(洗)。上六味,杵为末,每服-钱,水一中盏。姜、枣同煎至七分,稍温服。如要丸,用好枣,浆水煮,去皮核,细研,为丸如桐子大。以姜擘破,炒令黑色,入水煎汤,下十五丸。(白豆蔻散,出自宋代王兖《王氏博济方》(1047年))
④治小儿吐乳胃寒者:白豆蔻仁十四个,缩砂仁十四个,生甘草二钱,炙甘草二钱,为末,常掺入儿口中。(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1345))
⑤治产后呃逆:白豆蔻、丁香各半两。研细,桃仁汤服一钱,少顷再服。(明代朱权《乾坤生意》(1406))
⑥治胃口寒作吐及作痛者:白豆蔻仁三钱。为末,酒送下。(白豆蔻散,出自明代孙一奎《赤水玄珠全集》(1584))
⑦治呕吐哕:白蔻、藿香、半夏、陈皮、生姜。水煎服。(白豆蔻汤,出自清代沈金鳌《沈氏尊生书》(1773))
⑧治妊娠呕吐:白豆蔻一钱,竹茹三钱,大枣三枚,鲜姜一钱。将生姜捣碎取汁,前三药煎取一茶杯(约50~60毫升)过滤,冲姜汁服。(《武汉医药卫生》(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