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鱼腥草民间轶闻
鱼腥草治疗肺痈的作用跟一个不孝子有关。古时候江南地区一小山村有一位老太太,双目失明,与他的不孝子相依为命。这年春天,老太太生病了:口干,胸部随呼吸隐痛,咳嗽,咯黄绿痰,有时痰中带血丝。这不孝子不但不给老太太看病,还责备说是在装病。这天一个好心肠的邻居在河里抓了一条鱼,送来让不孝子给他母亲炖汤补补身子。结果这不孝子把鱼汤做好之后,先尝了一口,味道还挺好的,忍不住又喝了两口,越喝越香,一会儿把汤喝完了,最后干脆把肉也吃了。心虚的儿子怕自己做的事儿露馅儿,就连夜到河边挖了一大把嫩叶红色、有鱼腥味的草洗干净熬汤冒充鱼汤给妈妈喝。结果老太太喝完第二天早上说:“儿呀,这鱼汤真好喝。感觉今天我这咳嗽吐痰的病好多了,要不你再给我熬点汤喝喝?”儿子说:“没问题。”于是又到河边挖了好多这种有鱼腥味的全草回来,一连几天可怜的老太太都在喝这种假的鱼汤。结果奇迹出现,老太太的病好了。后来这不孝子良心发现,对母亲也孝顺了,并且把这种草能治咳嗽吐痰的作用告诉大家。原来这有鱼腥味的草就是蕺(jí)菜,俗称鱼腥草,折耳根,侧耳根。
二、《中国药典》中的鱼腥草
①来源、性味归经及功能主治。鱼腥草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干燥地上部分。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味辛,微寒。归肺经。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用于肺痈吐脓,痰热喘咳,热痢,热淋,痈肿疮毒。 ②性状鉴别。茎扁圆形,皱缩而弯曲,长20至30cm;表面黄棕色,具纵棱,节明显,下部节处有须根残存;质脆,易折断。叶互生,多皱缩,展平后呈心形,长3至5cm,宽3至4.5cm;上面暗绿或黄绿色,下面绿褐色或灰棕色;叶柄细长,基部与托叶合成鞘状,穗状花。搓碎有鱼腥气,味微涩。以叶多、色绿、有花穗、鱼腥气浓者为佳。
三、各家论述
①《名医别录》:主蠼螋溺疮。 ②《日华子本草》:淡竹筒内煨,敷恶疮白秃。
③《履巉岩本草》:大治中暑伏热闷乱,不省人事。
④《滇南本草》:治肺痈咳嗽带脓血,痰有腥臭,大肠热毒,疗痔疮。
⑤《本草纲目》:散热毒痈肿,疮痔脱肛,断店疾,解硇毒。
⑥《医林纂要》:行水,攻坚,去瘴,解暑。疗蛇虫毒,治脚气,溃痈疽,去瘀血。
⑦《分类草药性》:治五淋,消水肿,去食积,补虚弱,消膨胀。
⑧《岭南采药录》:叶敷恶毒大疮,能消毒;煎服能去湿热,治痢疾。
⑨《现代实用中药》:生叶:烘热外贴,为发泡药,可治疮癣。凡疥癣肿胀,湿疹,腰痛等可作浴汤料。生嚼其根,防止冠心病的心绞痛发作。
⑩《中国药植图鉴》:可作急救服毒的催吐剂。
⑪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消炎解毒,利尿消肿。治上呼吸道感染,肺脓疡,尿路炎症及其它部位化脓性炎症,毒蛇咬伤。
四、餐桌上的鱼腥草
两广、海南、云贵川等地有一道美食,叫凉拌折耳根(侧耳根)。吃过的都知道有一股淡淡的鱼腥味,其实主要食材就是蕺菜(鱼腥草)的嫩根茎(图四、五)。下面详细介绍餐桌上的鱼腥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