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笔者从事中药学的临床、教学、研究工作,平日微信朋友圈发一些与中药相关的植物照片,经常遇到求鉴定或误食中药中毒后求救的情况。最近就遇到一朋友在旅游景区以四五千元高价购买所谓能治百病的“红药子”,回来后发现效果没有宣传的那么神奇,然后带来让我鉴定。今天就与大家讨论一味中药材——“红药子”。
一、何为“红药子”?
查阅《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等文献,发现来源为植物药的以“红药子”为正名、异名的中药有5种之多,本文主要介绍荞麦七和薯莨两种“红药子”。
二、红药子之荞麦七(原植物为翼蓼)
2.1形态特征
多年生蔓性草本。茎蔓延,不分枝,长达2米以上。叶通常2~4个簇生,叶柄长3~8厘米,红色,具托叶鞘,叶片三角形或三角状卵形,长4~8厘米,宽3~5厘米,先端尾尖或渐尖,基部凹入,两侧基角呈耳形或圆形。总状花序腋生,总花梗果期可伸长达20厘米,花为单被花,花被5裂。果实三角形,下垂,顶部有3翅,基部有3角,果有2翼,其下具披针形膜质苞片。花期6~8月,果期8~9月。
2.2药材性状
块根近圆柱形,长约10厘米,直径2~8厘米。根头部留有突起的茎基或支根残基,凹凸不平,有的已切成块片。表面棕红色至棕色,光滑或皱缩,剖面可见纵横走向的维管束双纤维。质坚硬,难折断。气微,味苦。
2.3性味归经,功能主治:苦、涩、辛,性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除湿止痛。主治咽喉肿痛,疮疖肿毒,烧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痢疾,泄泻,风湿痹痛。 2.4附方 ①治疮疖 鲜荞麦七适量,捣烂外敷。(《陕西中草药》) ②治烧伤 A红要(药)子120g,大黄30g,地榆30g,冰片15g,香油500g。将前4味共为细面,香油调和。涂患处。(《河南中草药手册》)。 B红药子500g,冰片15g。分别研细混合,麻油调,敷患处(不必包扎)。(南药《中草药学》) ③治鼻衄 翼蓼60g,白茅根30g。水煎服。(《河北中草药》) ④治胃肠道出血,崩漏 荞麦七8g,虎杖10g,大血藤10g,土大黄 5g,地榆8g,参叶1.5g,水煎服。 ⑤治痢疾 荞麦七6g,蝎子七6g,虎杖10g,白头翁8g,银花根10g。水煎服。(4~5方出自《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 ⑥治腹泻,痢疾,便血 红要(药)子30g,地榆30g。共研面,每服9g,每日2~3次,开水冲服。(《河南中草药手册》) ⑦治腰痛 荞麦七、芋儿七、桃儿七各6g。共研细粉。白酒冲服,每次3g,每日2次。(《陕西中草药》)
二、红药子之薯莨(shǔ liáng)
薯莨,薯蓣科植物薯莨Dioscorea cirrhosa Lour.的块茎入药,异名红药子、朱砂莲、薯莨根、红孩儿等。在旅游景区高价出售、所谓能治百病的“红药子”就是这种,小的跟拳头大小差不多,大的可达成人人头大小!
3.1形态特征
多年生藤本,粗壮,长可达20m左右。块茎一般生长在表土层,为卵形、球形、长圆形或葫芦状,外皮黑褐色,凹凸不平,断面新鲜时红色,干后紫黑色,直径大的可达20厘米以上。茎绿色,无毛,右旋,有分枝,下部有刺。单叶,在茎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对生叶片革质或近革质,长椭圆形至卵形,或为卵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雄花序重穗状,通常排列呈圆锥状花序。蒴果不反折,近三棱状扁圆形,长1.8~3.5厘米,宽2.5~5.5厘米,种子着生在中轴中部,四周有膜质翅。花期4~~6月,果期7月至翌年1月仍不脱落。
3.2药材性状
块茎叶长圆形、卵圆形、球形或结节块状,长10~15厘米,直径5~10厘米。表面深褐色,粗裂,有瘤状突起和凹纹,有时具须根或点状须根痕。表面深褐色,粗裂,有瘤状突起和凹纹,有时具须根或点状须根痕。纵切或斜切成块片,多数呈长卵形,长3~12厘米,厚0.2~0.7厘米。外皮皮皱缩,切面暗红色或红黄色。质硬而实,断面颗料状,有明显的或隐约可见红黄相间的花纹。气微,味涩、苦。
3.3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味苦,性凉,小毒。活血止血,理气止痛,清热解毒。主治咳血,咯血,呕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腹痛,脘腹胀痛,痧胀腹痛,热毒血痢,水泻,关节痛,跌打肿痛,疮疖,带状疱疹,外伤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