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底,笔者赴伏牛山腹地西峡县太平镇桦树盘,进行为期一周的药用植物学野外见习带教工作,桦树盘已经记不清楚是第几次去了,大都是偶遇一两株结五倍子的树,今年可能因为雨水多等原因,遇到很多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五倍子。据《中国药典》、《中华本草》等记载,五倍子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青麸杨和红麸杨等树上寄生倍蚜科昆虫角倍蚜或倍蛋蚜后形成的虫瘿,是常用中药之一。
一、药材性状
五倍子是虫瘿,不是种子、果实类,秋季采摘,置沸水中略煮或蒸至表面呈灰色,杀死蚜虫,取出,干燥。按外形不同,分为“肚倍”和“角倍”。肚倍,又叫独角倍,呈长圆形或纺锤形囊状,长2.5~9cm,直径1.5~4cm。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微有柔毛。质硬而脆,易破碎,断面角质样,有光泽,壁厚0.2~0.3cm,内壁平滑,有黑褐色死蚜虫及灰色粉状排泄物。气特异,味涩。
二、性味归经、功能主治
酸、涩,寒。归肺、大肠、肾经。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敛汗止血,收湿敛疮。用于肺虚久咳,肺热痰嗽,久泻久痢,盗汗,消渴,便血痔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皮肤湿烂。
三、质量优劣及其混伪品识别 药材五倍子以角倍的产量为大,肚倍的质量为佳(详见图四、五)。 混伪品不多,但偶尔见到。混伪品形似“肚倍”,但表面无茸毛,有的表面有纵纹。里面有凸纹,壁甚薄,约1mm。可能来源为其他类虫瘿。
四、主要复方
①治泻痢不止:五陪子一两。半生半烧,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红痢烧酒下,白痢水酒下,水泄米汤下。(《本草纲目》) ②治自汗盗汗:五倍子研末,津调填脐中,缚定一夜即止也。(《本草纲目》) ③治产后肠脱:五倍子末掺之;或以五倍子、白矾煎汤熏洗。(《妇人良方》) ④治虚劳遗浊:五倍子一斤,白茯苓四两,龙骨二两。为末,水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用盐汤送下,日三服。(《局方》玉锁丹) ⑤治鼻出血:五倍子末吹之,仍以末同鲜绵灰等分,米饮服二钱。(《本草纲目》) ⑥治牙缝出血不止:五倍子,烧存性,研末敷之。(《卫生易简方》) ⑦治脱肛不收:五倍子末三钱,入白矾一块,水一碗,煎汤洗之。(《三因方》) ⑧治粪后下血,不拘大人小儿,五倍子末,艾汤服一钱。(《全幼心鉴》) ⑨治小便尿血:五倍子末,盐梅捣和丸,梧子大,每空心酒服五十丸。(《濒湖集简方》) ⑩治孕妇漏胎:五倍子末,酒服二钱。(《朱氏集验医方》) ⑪治金疮血不止:五倍子,生,为细散,干贴。(《圣济总录》五倍散) ⑫治一切肿毒:五倍子、大黄、黄柏各一两。剉,共捣罗为散,新汲水调如糊,日三、五度,涂敷患处。(《圣济总录》五倍子散) ⑬治咽中悬痈,舌肿塞痛:五倍子末、白僵蚕末、甘草末等分。白梅肉捣和丸,弹子大,噙咽,其痈启破。(《朱氏集验医方》) ⑭治走马牙疳:五倍子、青黛、枯矾、黄檗等分。为末,以盐汤漱净,掺之。(《痘疹便览》) ⑮治风毒上攻,眼肿庠涩痛不可忍者,或上下睑眦赤烂,浮肉瘀翳侵睛 五倍子一两,蔓荆子一两半。同杵末,每服二钱,水二盏,铜石器内煎及一盏,澄滓,热淋洗;留滓二服,又依前煎淋洗。(《博济方》神效驱风散) ⑯治疮口不收:五倍子,焙,研末,以腊醋脚调涂四围。(《本草纲目》) ⑰治手足皲裂:五倍子末,同牛骨髓填纳缝中。(《医方大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