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评为2015年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发掘时,墓室有一个木质漆盒装满了形似冬虫夏草的文物,经专家鉴定,原来是中药——地黄(见图一)。笔者参加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时,发现野生地黄广布于河南低山、丘陵、平原,根粗细跟筷子差不多或稍粗,形状、粗细与冬虫夏草的虫体相仿,难怪文物地黄在海昏侯墓出土时怀疑是冬虫夏草。因野生地黄产量低,现在用的地黄大都是经过人工繁殖培育的,根膨大变成了红薯一样大或稍小点的高产品种。地黄究竟有何药用价值?为何会出现在汉废帝、海昏侯刘贺的墓地中?
地黄,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按不同的加工炮制方法,地黄有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生地炭、熟地炭等规格。
1.鲜地黄 甘、苦,寒。归心、肝、肾经。清热生津,凉血,止血。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咽喉肿痛。
2.生地黄 甘,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
3..熟地黄 甘,微温。归肝、肾经。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用于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地黄全身是宝,叶可以保养战马。《抱朴子》记载:“韩子治用地黄苗喂五十岁老马,生三驹,又一百三十岁乃死”。地黄苗也可供人食用。据《救荒本草》记载:“采叶煮羮食,或捣绞根汁,搜面作馎饦(bó tuō),及冷淘食之。或取根浸洗净,九蒸九暴,任意服食。或煎以为煎食,久服轻身不老,变白延年。”地黄和羊肉搭配食用,具有良好的养生功效。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有“羊肉生地黄汤”,由羊肉、生地黄、桂心、当归等制成,具有润肤、解毒、补气养血的功效。另外地黄与栀子一样,还是古代染黄色的天然染料之一。
据《汉书·武五子昌邑王传》记载,刘贺生前患有“疾痿,行步不便”,疾痿就是痹症,软弱无力,特别是下肢双腿软弱无力。因为患疾痿,需要常年吃地黄,在人生走到尽头时也不忘带一点到另外一个世界去,这就是地黄出现在海昏侯墓的原因所在。
中药地黄炮制加工品及临床运用
1.鲜地黄 清热、生津、凉血、止血。临床用于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咽喉肿痛等。
2.生地黄 为清热凉血之品,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能。临床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
3.熟地黄 熟地黄的炮制加工品有两种规格:蒸地黄,药性由寒转温,味由苦转甜,功能由清转补;酒制地黄,药性转温,主补阴血,且可借酒力行散,起到行药势、通血脉的作用。
4.生地炭 入血分凉血止血。用于吐血,衄血,尿血,崩漏。
5.熟地炭 以补血止血为主,用于崩漏或虚损性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