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幽本草,玄妙之门。我华夏岐黄之术,源远流长,其药名之奇谲瑰丽,常蕴天地之玄机。观夫典籍所载,凡遇形态诡谲、药性幽邃、或功效难循常理而解者,辄以“鬼”字冠之。譬如:鬼羽箭、鬼箭羽、鬼见愁、鬼笔、鬼灯笼、鬼督邮、鬼盖、鬼针草、鬼点灯......皆非俗物。此“鬼”字之妙,非关怪力乱神,实乃先民敬畏自然、格物致知之心印也。《说文》云:“鬼,人所归为鬼。”言其归于幽渺。是以“鬼”字入药名,或取其幽冥莫测之意,又寓驱邪镇祟之祈;或状其生于阴湿幽僻之地,如腐木朽壤;或摹其形态离奇,若精怪所化;或喻其药效迅疾猛烈,直捣病所如神兵天降;或彰其疗愈奇难杂症,似能沟通幽冥之力。一“鬼”字点化,草木顿生灵光。
今夕,吾辈便循此幽径,探访那披“鬼”字玄甲、于方剂中屡建奇功的——鬼箭羽。
一、鬼箭羽名字由来 鬼者,言其怪异也。本品枝条上生拴翅如箭羽,故名鬼箭羽、鬼箭。古人称箭羽为卫,《释名·释兵》:“(矢)其旁曰羽,如以羽也……齐人曰卫。”本品枝呈四棱似矛,而栓翅较宽如羽,故名卫矛。据《本草衍义》“三面如锋刃,人家多燔之遣祟。”因为民间认为鬼喜阴、湿环境,而鬼箭羽多生在向阳山坡,羽翅如刀锋剑刃,故多用其杀鬼、遣祟、辟邪,故又名鬼见愁。
笔者参加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时发现,在河南南召、内乡等地,民间用“鬼见愁”(卫矛的具翅状物的枝条)治疗慢性肾炎、慢性肾衰等肾病,疗效确切。
二、鬼箭羽的性状、性味归经及功能主治
鬼箭羽,为卫矛科植物卫矛的具翅状物的枝条或翅状附属物。
【性状】为具翅状物的圆柱形枝条,顶端多分枝,长约40-60cm,枝条直径2-6mm,表面较粗糙,暗灰绿色至灰黄绿色,有纵纹及皮孔,皮孔纵生,灰白色,略突起而微向外反卷。翅状物扁平状,靠近基部处稍厚,向外渐薄,宽4-10mm,厚约2mm,表面深灰棕色至暗棕红色,具细长的纵直纹理或微波状弯曲,翅极易剥落,枝条上常见断痕。枝坚硬而韧,难折断,断面淡黄白色,粗纤维性。气微,味微苦。
【性味】苦,辛,寒。归肝经。
【功能主治】破血通经,解毒消肿,杀虫。主治症瘕结块,心腹疼痛,闭经,痛经,崩中漏下,产后瘀滞腹痛,恶露不下,疝气,历节痹痛,疮肿,跌打伤痛,虫积腹痛,烫火伤,毒蛇咬伤。
三、鬼箭羽附方(精选)
1.治腹内包块 卫矛6g,赤芍9g,红花 9g,赤木3g。水煎服。(《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
2.治月经不调 卫矛茎枝15g。水煎,兑红糖服。(《湖南药物志》)。
3.治妇人乳无汁 鬼箭五两。以水六升,煮取四升,日服八合,日三,亦可烧作灰,水服方寸匕,日三。(《千金要方》)。
4.治肾炎 鬼箭羽茎皮60g。水煎取汁,用药汁打鸡蛋茶喝。(《河南中草药手册》)。
5.治鬼疟 鬼箭羽、鲮鲤甲(烧存性)各一分。上二味,捣罗为细散,每服一字,喻在鼻中,临发时用。(《圣济总录》)。
6.治干咳 卫矛、红枣各30g。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7.治感冒 卫矛茎枝30g。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
8.治漆性皮炎 鬼箭羽枝叶适量,加白果叶等量,煎水洗患处。或单用本品枝叶亦可。(《陕西中草药》)。
9.治全身时痛时痒 卫矛9~12g,穿山甲6g,大蒜500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10.治风疹 卫矛、蝉退、刺蒺藜各9g,防风6g。水煎服。(《河北中草药》)。
四、鬼箭羽各家论述
1.《本经逢原》:鬼箭专散恶血,故《本经》有崩中下血之治。《别录》治中恶腹痛,去白虫,消皮肤风毒肿,即腹满汗出、除邪杀鬼毒盅疰之治。今人治贼风历节诸痹,妇人产后血晕,血结聚于胸中或偏于胁肋少腹者,四物倍归,加鬼箭羽、红花、玄胡索煎服。以其性专破血,力能堕胎,妊娠禁服。
2.《神农本草经》:主女子崩中下血,腹满汗出。
3.《名医别录》:主中恶腹痛,去白虫,消皮肤风毒肿,令阴中解。
4.《药性论》:破陈血,落胎。主中恶腰腹痛。
5.《唐本草》:疗妇人血气。
6.《日华子本草》:通月经,破症结,止血崩、带下,杀腹脏虫,及产后血绞肚痛。
7.《植物名实图考》:治肿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