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正劲足行万里 扬帆破浪正当时
目前,中医已经成为群众医疗选择中的重要一项,南阳中医正大跨步发展,中医事业蒸蒸日上。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与南阳市中医院合作共建的国家中医(骨伤)区域医疗中心项目,2022年7月1日在南阳市中医院正式运行后,引来市民注目。项目运行以来,极大地发挥了中医资源优势,促进中医骨伤科蓬勃发展。
截至今日,作为第三批国家中医(骨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自项目运行至今,已发展到27个骨科病区,1000张床位的规模。门诊量、住院量、手术量、收入增长显著,外转率持续下降。其创建的脊柱中心、关节中心、创伤中心、运动医学中心、康复中心,辐射关节科、脊柱科、创伤骨病科等14个亚专业诊疗中心,扩大了诊疗分类,填补了南阳骨伤空白,从不同侧面提升南阳骨伤科的医疗水平,极大地满足患者需求。
统筹医疗资源 满足群众需求
立足南阳中医药独特优势,市委、市政府和市中医药发展局充分考虑南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医药服务需求及服务人口,为推动国家中医(骨伤)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及早落地,进一步统筹整合南阳优质骨伤资源,将南阳市骨科医院整体并入南阳市中医院,并在原骨科医院新院区推进国家中医骨伤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南阳市中医院新院区项目一期196亩,投资近12亿元,设计床位1500张,总建筑面积21.5万平方米。截止目前,累计完成投资2.68亿元,计划2023年底新院区完成主体结构建设。其中,南阳市中医院(独山院区)现已完成投入使用,现住院病人超过千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已步入实质化运营阶段。
在财政上,南阳市将项目医院纳入市属公立医院财政经费核拨机制改革范围,加大补助力度。在医保政策上,调整医保报销政策,对项目医院参保患者,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医保中医药诊疗服务费报销比例分别提高10%、20%,起付线降低一个档次(不低于最低标准)。扩大中医非药物疗法报销范围,包括针灸、按摩、推拿、拔罐、刮痧等共277种中医药非药物疗法已全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提高项目医院总额预算,在基金总额预算指标分配中实行“分级分类,分别预算”,加大医保基金支付力度,满足患者的中医诊疗需求。
创新体制机制 提升诊疗水平
项目着眼体制机制创新,坚持同质化管理,在人才引育、学科建设、科技创新等领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特别是望京医院在学科建设方向、临床科室设置、主要人事安排等方面享有主导话语权,自主决定医疗技术使用、医疗服务模式、人力资源配置,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努力探索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运行和发展的长效机制。
目前,望京医院中医骨伤专家王朝鲁带领50位专家常驻南阳市中医院,主要开展手术示教、疑难病例讨论、坐诊、业务查房和学术讲座等活动,已培训医务人员700人次,南阳市中医院已派出20余人到望京医院进修学习。同时,加强两院在清宫正骨、康复、关节(保髋、保膝)三个重点专业的规范化管理和交流合作。
项目推动了学科建设大跨步发展。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项目高效运转,加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脊柱病、骨代谢性疾病的基础研究,实现科研立项及科研成果的重大突破;在关节退行性疾病研究方面首次成功申报高级别课题;整理并挖掘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进行经验方的基础研究及新药开发;依托区域中心建设,在现有基础上,新发表学术论文56篇;加强学科梯队建设,确保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均衡,专科建设规划按年度实施,开展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三新”引进;完善亚专科建设,建成五个亚专科诊疗中心,即骨伤医院:脊柱中心、关节中心、创伤中心、运动医学中心、康复中心,辐射关节科、脊柱科、创伤骨病科等14个亚专业,不断提升诊疗水平,努力打造一个高水准的骨伤治疗中心。
推进技术进步 促进中医发展
国家中医(骨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是多层次、多方位进行的。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伤专家在南阳坐诊、查房、手术的同时,还不断开展学术研讨活动,带动我市骨科专家进入高层次的学术境界,推动骨伤科新技术、新理念的传播、推广。
在引进技术方面,医院也配合引进骨科手术术中数字化、精准化新技术(在0臂在脊柱侧弯、上颈椎疾病、骨盆骨折等疾病中的应用);引进清宫正骨手法应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及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药膏膜、中药泡洗、中药热熨等中医适宜技术用于各种骨关节疾病的辅助治疗。同时,设立院士工作室, “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传承工作室”于2022年9月25日在项目医院正式成立。申请博士后工作站,申报市级“南阳市经方应用实验室”、筹建“张仲景实验室”。新建微创正骨科、改建小儿骨二科为儿童微创正骨科,开始为开展CO接骨学特色技术打造2个新的特色样板科室。
风正劲足自当扬帆破浪 任重道远更需快马加鞭
技术进步促进中医临床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拓展了健康服务领域,不断推进国家中医(骨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以学科优势带动医院高质量发展,更好地为区域内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