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合理用药是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为基础,有效、安全、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
1.适当的药物:选择最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疾病,并且这个药物应适合患者。例如,肾功能不好,应尽量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
2.适当的剂量:即使患者自我感觉症状很严重,也不要随意加大剂量,因为这样可能会有危险,反过来,如果觉得症状好转,也不能随意减少剂量,应及时征求医生的意见。
3.适当的时间:用药间隔应尽量在每天的24小时内均分,并且要和作息时间协调。比如:每天两次,应尽量间隔12小时服药。如果每日三次,应尽量间隔8小时服药。如果每日四次,应尽量间隔6小时服药。如果作息时间与此矛盾,可适当地调整,但间隔时间不要过短或过长,特别是使用抗感染药时更应注意用药间隔。 每日一次用药不是一天内的任何时间都可以,应与上次间隔24小时,如每天一次口服强的松,应在上午8时左右服,再如抗高血压药、利尿药、降糖药如果每日一次都不宜晚间服用,因为这样会造成夜间药效过强,导致危险又不易发觉。有些药物要求必要时服,如止痛药要求痛时服,但不是见痛就服用,应注意给药间隔,如果服药过频有可能超过中毒量,会造成药物中毒。药物是饭前服还是饭后服?一般说来,除苦味健胃药、收敛药、抗酸药、胃肠解痉药、肠道抗感染药、利胆药以上多为饭前服;驱虫药、盐类泻药空腹或半空腹时服;催眠药、缓泻药睡前服;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如吲哚美辛、阿司匹林、铁剂等须在饭后服。
4.适当的途径:一个人得了病是用打针还是吃药的方法进行治疗,是由病情及药物的性质决定的。一般而言,危重病人多采用打针的办法,比较轻的病症或某些慢性疾病可用吃药或其他方法治疗。有些药物由于其性质决定其只有口服或只有注射剂型,有的药物不同给药途径作用不一样(如硫酸镁)。有的打针不一定比吃药好。
5.适当的疗程:应遵医嘱按疗程吃药。单纯为增加治疗效果而延长给药时间不仅浪费,而且容易产生蓄积中毒、产生细菌耐药性等不良反应。反之,为了节省,症状一得到控制就停药,往往不能彻底治愈疾病而复发。
6.适当的治疗目标:受现阶段医疗和药物发展水平的限制,有些药物治疗只能起到减轻症状或延缓病情发展的作用,药到病除不是所有情况下都可做得到的。作为患者应采取积极、客观和科学的态度认识这个问题。